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文艺工作 > 文艺精品

跋履‖章丘有戏

来源:  日期:2022-08-05

方远

我的父亲是一名职业剧作家,老家人常说,老方在省城是个写戏的。父亲写戏,我便自小看戏,看他写的戏,也看别人写的戏。

戏与我有缘,我是看着戏长大的。所以,只要听说哪里有戏,我便会条件反射似的产生一股莫名的激动与亢奋。比方那天去章丘,一听说官庄街道石匣村有个章丘梆子剧团,甚是惊喜,就忍不住前往一探究竟了。

我乘坐的车子从宽敞的公路拐进连绵群山的入口,但见山道崎岖,层峦叠嶂,九曲十八弯,先上山,再下山,真正坐了回过山车。当不远处出现一片错落有致的农舍之时,便有铿锵的锣鼓声与高亢的梆子腔隐隐约约地传来。

跋履253.png

这里便是石匣村,这个时候,梆子剧团的演员们正在认真地排练,为村里举办的“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作准备。

石匣村四面环山,峰峦雄伟,是瀛汶河的源头。村里有千年古寺,有泉眼喷涌,也有小桥流水,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古色古香的专业戏台。

戏台立于坚实的石基之上,飞檐翘角,八面玲珑。自然,这是石匣村人排戏和演戏的地方。

跋履411.png

章丘梆子历史悠久,远在明末清初时,便随山西与河北的移民传入,成为一种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的汉族戏曲剧种。梆子落地生根,又与当地的语言、风俗、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因其唱腔中特有的“讴”音,亦称“山东讴”与“山东吼”,也有“东路梆子”之称。

章丘梆子的演员几乎皆为家族祖传式,祖传父,父传子,代代相传,使这门历经三百余年的古老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因此,石匣村的村民们好像个个都是得心应手的演员,这有当地诙谐而生动的俚语为证:蓖麻秸,烧热炕,奶奶打板爷爷唱。头一段唱的三国戏,吕布戏貂蝉凤仪亭;第二出唱的隋唐戏,广武山秦琼战罗成。爷爷唱得怪好听,奶奶打板实在精。

跋履710.png

在石匣村,建有梆子博物馆,有祖传的戏装行头,也有丰富的相片影像,具体而形象地向人们诉说着章丘梆子的来龙去脉,兴盛与衍变。宁愿今天不上香,也要先听梆子腔。这是一句当地的俗语,可见梆子受欢迎的程度。2016年,章丘梆子还被确定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逢年过节,正是章丘梆子演员们粉墨登场而一展身手的时候,而每年农历六月的“过半年”更是石匣村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追一方石匣山水,吼一嗓章丘梆子,如今,石匣“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已经举办了四届。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戏剧节上名角云集,章丘梆子登台亮相,京剧、昆曲、吕剧等各色剧种轮番上演,高潮迭起,蜂拥而来的戏迷们不虚此行,过足了戏瘾。

跋履1013.png

我意犹未尽地聆听着梆子腔在山谷里回荡,同行者告诉我,在离石匣村五十多里处的文祖街道,有一个青野村,那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的发源地。

章丘有戏,而且是好戏连台,这是惊喜之后又一喜。我知道,五音戏被称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朵奇葩,遂迫不及待地登车前往。

七弯八拐,路转峰回,车子在山区公路上行驶近一个小时,青野村终于到了。这时阳光明媚,微风习习,几位老者坐在五音戏博物馆的院门口,谈天说地,兴致勃勃。

跋履1216.png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艺人告诉我,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初,有一位周姓宦门女子逃难至此,看破红尘的她归入佛门,当了尼姑。下乡化缘时,她喜欢唱秧歌腔,天长日久,人们把她唱的秧歌腔叫成“周姑子腔”。她曾长期在青野村居住,并向村民们传艺。从此以后,进了青野庄,就听得家家周姑子腔了。

跋履1351.png

五音戏便是源自周姑子腔,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青野五音戏沿着千年齐鲁古道,从蜿蜒曲折的齐长城脚下一路北上,唱响齐鲁大地。在20世纪初,艺名鲜樱桃的五音戏传人邓洪山,在济南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千佛山庙会上,他连唱5天,听戏者前呼后拥,无不如醉如痴。1907年出生于青野村的一代五音戏艺术家明鸿钧,从十岁学艺到九十六岁去世,度过了八十六年的梨园生涯,亦是五音戏发展与传播的有功之臣。

跋履1547.png

像石匣村一样,青野村也修建了雕梁画栋的古戏台,而五音戏戏曲研究会与传习所的相继成立,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焕光彩。

薪尽火传,时至今日,青野五音剧团的演员已是第六代。在传统的五音戏中,演员大多为男性反串女角,而现在的青野五音剧团却是别开生面,为清一色的女演员。她们扮相俊美,演艺超群,演绎着光彩夺目的五音戏传奇。

好酒不怕巷深,章丘山村有戏,这当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或许,这便是章丘梆子与五音戏经久不衰的秘诀。(文中图片由济南市章丘区文化馆提供)

跋履179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