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文明办 日期:2017-03-16
近年来,章丘市委、市政府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六个一”示范工程,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为文明乡风传播注入了清新活力,就像“六面旗帜”,一步步“占领”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的阵地,将党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章丘市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市)。
“六面红旗”进村,占领乡村文明阵地
“过去一进村,满眼都是大小广告,看着就烦!现在文化墙上一幅幅图画、格言,心里舒坦!”“文化广场跳跳舞,道德讲堂听听课,农家书屋看看书,我们的农闲生活很充实!”群众真心的评价,让我们看到章丘市乡风文明“六个一”示范工程建设的成果。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么抓?农村群众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要有切实的抓手,这就是我们的六个一。”章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亓峰介绍,“六个一”,具体是指一条文明示范街、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处道德讲堂、一处四德文化场所、一处文明乡风宣传栏、一支宣传文化队伍。章丘市高举这“六面旗帜”,逐步占领美丽乡村,促进形成了文明、友善、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建设文化墙、宣传栏,倡树农村文明新阵地。文化墙既美化环境,又教化人心。章丘市将文化墙、宣传栏作为传播文明乡风的主阵地,重点建在村民活动广场、道路两旁等场地开阔、人员密集的场所,既突出就近、便民,又使文化墙、宣传栏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内容上既有村规家训、格言警句,也有民风民俗、科普知识,更有不少村将本村特色文化绘制墙面,像华家村抗战小故事、本村好人好事上墙,章历村400米手绘文化墙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记忆深处的“鱼翔浅底,野鸟嬉戏,芦花摇曳”等原始自然风貌及当时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建设四德榜、道德讲堂,营造人人向善新氛围。章丘市20个镇街实现“善行义举四德榜”村村全覆盖,同时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推荐、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的评选活动,由群众推选,把榜样树在身边,就像一面“镜子”,让文明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明水街道柳沟村将“四德榜”挂在了村活动室内,村民休闲娱乐之余,讨论学习榜上人物的优秀事迹,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各示范村开设道德讲堂,通过儒学专家授课、道德模范宣讲、志愿者组织活动等形式,传承传统文化,三德范乡村儒学讲堂、黄露泉国学文化书院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学殿堂。“当孝老爱亲成为一种氛围,不孝子女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官庄吴家村村民深有体会。2013年,该村被评为中华孝心示范村,以孝治村,树孝风,定孝制,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蔚然成风。孝心宣讲,感化了不按时给赡养费的儿女;四德教育,逐步改变了“老人活着不孝,死后大操大办”的陋习;“好儿媳”的评选,让很多常年不照顾公婆的人主动把老人接回家。移风易俗,正本清源,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文明的种子在农村落地生根。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稳定新环境。“活动持续15天,参演群众达到47个村、2000多人,现场观众总计2万人次”这便是章丘市黄河镇每年春节在四德文化广场举办的群众文化艺术节。“过去一到年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各种矛盾、纠纷凸显,自2012年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以来,村民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参加比赛,信访量、12345热线比以往减少了50%左右。”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化解了邻里纠纷、信访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黄河镇群众文化艺术节只是全市的一个缩影,章丘市广泛开展“多彩生活、美好章丘”等文化共享系列活动,年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200余场(次)。通过设立李清照文艺奖、庄户剧团年度扶持资金,常年开展民星才艺大赛等措施,发展民间文艺社团720个,从业人员36000余人,培养民间艺术带头人89名。他们以乡愁、乡思、乡缘为纽带,精心创编了一大批精彩剧目,常年活跃在城乡演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寓教于乐,打造百姓自己的“星光大道”。过去的“白天打牌、晚上喝酒”变成了“敲锣打鼓、大街跳舞”,群众的幸福感和生活方式在文化活动中悄然提升、转变。
特色文化引领,打造各美其美乡村
美丽的标准是多重的,评价一个乡村美不美,先看环境,再看民风,最为关键点,则在文化氛围。章丘市在“六个一”示范工程建设中,深入挖掘各村文化底蕴,植入特色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各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格调。特色文化在“六个一”工程推进中得到传承和保护,文明乡风在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尽显底蕴内涵和时代特色。
村规家训,引领风尚。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以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前提的,章丘市将村规民约作为农村治理的有效手段,在传承优秀的家训家规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时代特色和本村实际,制定了贴近生活、内容全面、形式各异的村规民约,极大地促进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文祖三德范“以德立村”,各大家族都有保留较好的礼序家规,上世纪70年代,各家族之间协商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将规矩立在前头,村民和谐相处,6000多人的大村常年稳定,立规守德,政通人和。
红色文化,凝聚人心。绣惠镇华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地下交通员于桂卿”、“章丘担架队”、“血战章丘城”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在村里广为流传,村民们将本村革命先烈、抗战故事绘制在文化墙上,并自发修建了“红色记忆”毛主席像章展览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孩提时就耳濡目染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行动的“指示灯”。村民传承老一辈精神,见义勇为、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党员干部始终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带领广大村民艰苦创业,村里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明显改善。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是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还直接引导红色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诸多社会价值。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学习革命精神,缅怀革命英雄,凝聚强大的爱国心。
民俗文化,记住乡愁。民俗文化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或歌或舞,是生活的反映、内心的呼唤,来自群众、服务群众,因其悠久的历史,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号召力。章丘市立足保护和传承。大力扶持发展农村庄户剧团,鼓励原创表演剧目,购置设备、乐器;开展庄户剧团专场演出、巡演,民星才艺大赛、民间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赋予五音戏、章丘梆子、扛“芯子”等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如桥子村“戏友之家”、文祖清野五音戏剧团等先进团体,围绕孝道新风、邻里和睦、核心价值观等编排剧目,让大家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正能量,营造和谐村风。
文化惠民工程,构筑发展长效机制
“去年教育实践活动中,进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反映最多的便是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生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则相对较少。”在谈到乡村文明建设时很多乡镇干部反映。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新重点。章丘市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对接起来,不断巩固农村特色文化传承、发扬、引领的阵地。“送文化”变为“种文化”,乡风文明建设才能走得更远。
健全宣传文化队伍。在农村建立健全了1353人的形势政策宣讲员、新闻报道通讯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网络信息宣传员、文化活动辅导员和宣传阵地管理员“六大员”队伍。每年举办镇村业务骨干、文化站所长、群众文化专业人员、镇街宣传委员(干事)、庄户剧团领队、文化志愿者、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等各类培训班。深入组织实施“六百”工程,即“百位名家看章丘、“百名作家写章丘、“百名书画家绘章丘”、“百首歌曲唱章丘”、“百名摄影家拍章丘”、“百家庄户剧团颂章丘”采风创作活动。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20个镇街全部建有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678处。村村建起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100%,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年10月份,章丘市将启动全市应急广播系统暨“村村响”工程,力争年底前完成所有镇街及城区的基本覆盖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让群众听上免费的广播,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
完善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章丘市将“六个一”示范工程作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一,财政扶持、重点考核、督导推进。每年重点抓好1-2个整建制示范镇。市里重点扶持推进268个示范村、162个贫困村村庄美化建设,集中打造绣江河“风韵水乡”、省道321线“生态家园”、章莱路“魅力古村”三条精品示范线路。
章丘市通过乡风文明“六个一”工程,将农村文化充分展示在社会各界的视野当中,留住了乡韵,记住了乡愁,更促进了稳定,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使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