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理论宣传

理,还可以这样讲

来源:  日期:2023-02-08

“乡亲们,我把一个大大的礼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回来了!”党的二十大代表、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一回到村里,就用村民们熟悉的大白话展开了宣讲。高书记接地气的宣讲,不仅吸引了村民,还吸引了许多“老宣传”。一些“老宣传”说,这才是基层理论宣讲应该有的样子!

理188.png

高淑贞在三涧溪村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像高淑贞这样的宣讲员,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能讲好的人才。

燕子的窝就筑在人家的屋檐底下、房梁之上,天天与老百姓朝夕相处,“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俨然就是“一家人”的感觉。

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成为像“堂前燕”这样为百姓所信赖、所喜爱的贴心人,自己首先得“吃透”精神。“吃透”才能“讲透”,才能回答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百姓听了才“解渴”。

光“吃透”精神还不行,还得懂基层、懂群众。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书斋,步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楼宇院落,汲取来自实践、来自劳动、来自基层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理论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让理论的表达活起来,让理论的内涵更加丰沛,百姓听了才能有感触、有共鸣。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理论宣讲要想讲进百姓心里,就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那些事关国家繁荣兴盛的大事、事关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事、事关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要事,表达理论、阐释进步。要多讲故事,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借有形之事来说无形之理,比官气十足、板着面孔、空喊口号,可爱得多、动人得多。

有了好内容,也要有好形式。理论工作者要像燕子那样亲人贴心,就不能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而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带来燕子的朝气、生气和喜气。

济南市建起“理响泉城”理论平台,在理论大众化普及化上下功夫,形成了“理响市中”“理响满槐”“百宣成钢”“玫好平音”等品牌。

QQ截图20230208101706.png

“理响泉城”三级宣讲矩阵

莱芜区羊里街道首创“大碗茶”宣讲品牌,在人流相对集中的集市等地方建立“大碗茶”驿站。宣讲员利用群众进来歇歇脚的工夫,与群众喝一杯热茶、说说话、拉拉理,群众第一时间就能听新事、学政策、悟真理。

“大碗茶”架起了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暖心桥”。一杯“理论热茶”,密切了党群关系;一杯“暖心好茶”,倡颂了时代新风。可见,理论宣讲只有内容与形式内外兼修,高度贴合群众需求、服务群众期盼,才能赢得群众信赖。

理1148

“大碗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开展民法典宣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理论宣讲工作该如何把握时机,忙趁东风,讲好中国故事、百姓故事?作为宣传战线的理论工作者,除了延续好经验,也要不断探索“新菜式”。毕竟,一个口味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好的思想、观念、内容,也得做成“一菜多吃”,才能让群众都“吃饱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