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文艺工作 > 文艺精品

全民阅读节《百名作家写章丘2023》作品大展 ③

来源:  日期:2024-04-26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讴歌我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和乡村振兴建设成就,展示我区宣传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打造章丘文化品牌,讲好章丘故事,近日,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主编,区作协编辑的《百名作家写章丘2023》作品集正式出版。这部作品集精选了广大章丘作者的精品佳作五十多篇,是我们近年来“百名作家写章丘”系列作品集之一。在2024齐鲁书香节暨第十四届“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以及章丘区庆祝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将在“爱章丘”平台陆续编发部分优秀作品,并请区朗诵家协会的朗诵家录制音频同步推出,欢迎大家欣赏转发。

全民阅读节3261

花儿对根的情意

0NaN:0NaN:0NaN

花儿对根的情意

——章丘沃泰龙山瓷话

李淑芹

章丘是有两座桃花山的,一座山上有桃花, 一座山上没桃花。有桃花的在明水,辟成了公 园,一到春天万花烂漫。没桃花的在古城绣惠,开矿出土,掇泥成器。南桃显,北桃隐,南桃花之夭夭,北桃亦灼灼,陶瓷之陶。

当我知道章丘还有座桃花山,山上有家沃泰文化公司,出产瓷器,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跃跃的,儿童一般的冲动。瓷器之稀罕、之优美、之高贵,官窑有,汝窑有,景德镇有,博山有, 怎么,咱们章丘也会有?

院子,微风,阳光。母亲在掇一个小锅腔子。她用粘土和泥掺上麦秸,就是打麦场上碌碡轧过的,白软的麦秸,捏捏弄弄,拍拍打打,做成一个大圆肚子的小灶,我们那儿叫小锅腔子。憨憨的外形,方阔的嘴巴,下嘴唇贴上一块上翘的方青瓦,就像吐舌而笑的娃娃。长大后参观龙山博物馆,看到远古人类制陶的场景,突然就回想起童年时母亲的“制陶”。如果穿上草裙,母亲就是个从远古走来的女人了。

我想捏个小兔子,行不。母亲揪下一团泥,微笑着递给我。我捏成了一 个小兔子,最后用泥水把它周身摩挲得滑溜溜。幼嫩的心灵,还承受不住麦 草质朴的粗糙,我更喜欢滑溜溜的美。母亲把小锅腔子放到北墙根晒,我就把小兔子放到窗台上晒。风大了,日高了,我的小兔子耳朵一个一个掉了,滑溜溜的身体开裂了。母亲的小锅腔子完好如初,她把它到饭屋去做饭了。

全民阅读节3851

在沃泰公司拉坯车间里,大大小小的陶罐陶瓶,还没有上釉,白白的高岭土的质地,朴实而坚硬。转轮不停。拉坯的工匠师傅稳稳地坐着,全神贯注。双手往外扩,圆圆的肚子鼓出来了,双手往里扣,就挤出了细细的瓶颈。一双手永远在以静制动,变戏法。这种创造带着一点点魔术的味道。陶瓶在旋转,不停地旋转,她的生命被发动起来了,在与匠师的互动中,跳起了胡旋舞。“与君一醉一陶然”,陶然,陶醉,乐陶陶,愉悦到极致的词汇都和“陶”有关。去沃泰的机会多了,会遇到孩子们来体验制陶,他们煞有介事地学拉坯,用自己的小手做成一个个的小陶瓶。这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请求,我想捏个小兔子,行不。

章丘的孩子是有福的。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能满足你陶一个小兔子的请求,还能把它烧成滑溜溜的样子,那样耳朵就不会因为曝晒而掉下来。你得知道,并非所有的泥土都能成陶,并非所有的泥土都能烧成瓷,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用家乡的泥土试火一把。

“所以说,泥土是宝贝。”画瓷的工艺师说。他刚刚听完一位文友的侃侃而谈。文友情满怀地论了一段景德镇瓷和德化瓷的区别,看得出,她的激情来自爱瓷之癖。高岭土本是出自景德镇高岭村的,并因此而得名。高岭土的成分能耐受 1300 摄氏度高温熔炼,使得器不会开裂变色。正好桃花山有 缘此土,故烧得出高温瓷。

每每去沃泰,我都一次又一次地,对它的创办者产生深深的敬意。这位 叫张红的女士,她对章丘的泥土进行了二次革命。人类对泥土进行过两次革命,一革为制陶,二革则出现了瓷。制陶始于旧石器时代,至今约有 5000 年了。有了陶器,人类的生活才有了温度,煮粥熬汤吃热的,过起了“人模人样”的日子。陶冶着,陶冶着,又过了漫长的大约 3000 年,历史进入东汉时期,陶终于实现华丽的转身,瓷的技艺成熟起来。一革让泥土站立起来,“以无当有之用”;二革让陶穿上华美的外衣,从此姗姗走上文化艺术的舞台,以绝世姿容征服世界,使“泥土可以与黄金争价”。章丘旧以龙山陶闻名天下,今沃泰瓷亦以“龙山”之名灼灼于世,南陶北瓷,南黑北白,南呼北应,知白守黑,章丘这块土地,实在玄妙。

全民阅读节31715

沃泰“龙山瓷”分白瓷和玉瓷白瓷属于“甜白”系列,如冰似雪。玉 瓷则莹润剔透,惟有“玉”可以形容,玉的美质早已使自己的词性发生了变化,由名词变成了形容词。走进展览大厅,一溜溜慢慢的看过去,这是一场艺术的盛宴,这是一次美的精神沐浴。瓷器之形,之色,之彩,之韵,化作一道道涟漪掠过人们的心灵。古人认为《诗经》的社会功能有“兴观群怨”说, 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看,人们一边欣赏一边不停地赞叹,哎,好美啊,哎, 太奇妙呢。这就是兴 ;挥袖抡槌的鼓乐俑形象,是危山刘辟光汉墓出土的,说不定就是他家乐队的鼓手呢,往米缸装粮食的老农夫妻,笑意盈盈,还有青白的大葱,翠绿的蝈蝈,这不都是“观”?都是章丘这方土地古今社会生活的再现?那参观的文友三五成群,或喁喁低语高谈阔论,这不是“群”?那些大美的工匠,把瓷对美和生活的塑造与表达引申出了无数种可能。

中国瓷器分布为南青北白。“雨过天青云破处”,汝窑青瓷之韵。宋徽宗赵佶早已亲手将中国的瓷器之美推上第一座高峰,将文人审美深达幽淡萧散的禅的意境。对白瓷的崇尚盛于明代,这是源于宋以后由茶饼改为散茶,饮茶方式的彻底转变决定的。茶与瓷的关系如手心手背不能分离。

说起来其中有个孤陋寡闻的笑话。近年,我渐渐对茶生起一些喜欢和兴趣,听说建盏好,就买了一只。好看归好看,但很纳闷,黑黝黝的色泽,泡茶到底好在哪儿。后来才 知道建盏是宋人斗茶用 的。宋人喝茶是用茶饼,先碾碎磨细,小水调成糊 状,再三再四地点水,称 作“点茶”。直到调成一 碗糊糊样的东西,里面含着 大 大 小 小 的“ 沫 渤 ”, 就像发面一样。我通俗地理解为一些气泡。当然了,点茶技巧甚高妙,否则就不成功,甚至成了“云脚粥面”。宋徽宗在延福宫宴群臣,亲自点茶分茶,赐给大臣。众卿且看,白乳浮盏,疏星淡月朦胧。茶尚白,盏尚黑,黑白鲜明。底小口大,铁胎厚釉,便于击拂保温。建盏的好处是在这里。

全民阅读节32506

“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之用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 明朝许次纾认为。明朝至近代,就饮茶这一功能来说,白瓷有了越来越高的 地位,“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我曾有幸得到一套龙泉白瓷茶具, 主题为李清照的“读书消得泼茶香”。小杯玲珑,“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望着那手不释卷的女词杰举杯,来,请。居然也有了一些与君对饮的情趣了。

小时候,十二三岁吧,我有了一个理想,去画茶嗉子茶碗。风闻淄博陶瓷厂那边招工这一类人。后来,我又有了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理想,直到当了老师,才算是给所有的理想关上了门,封存入库。但有时偶然一闪念,“画茶嗉子茶碗”这一个最初的,还是会突然冒出来。爱上了,解不开,拿不走,放不下。也许这就是情结吧。

因此我喜欢去看工艺师画瓷。瞧,如果我当初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画茶 嗉子茶碗”的理想,也许现在的我就是他的样子。此外,他们半遮半露的神 秘技巧也让人着迷。陶瓶已经舞蹈完毕,从欢快中冷静下来,显出毫无生气 的样子。画师笔意翻飞轻点染,画出来都是一样深深浅浅的灰,烧出来却是 粉彩、青花,流光溢彩,各不相同。含钴的烧成了蔓草娟娟的青花,含铜的, 就成了那花心一点釉里红。这是多么神奇的创造。

全民阅读节33020

龙山瓷除了白瓷、玉瓷的功夫茶具外,还有很多种类,最美的就是那些 经典的瓶瓶罐罐。梅瓶、胆瓶、石榴瓶,削肩细颈樱桃口,美轮美奂,琳琅 摆满展台。而那更丰富多彩的画瓷,笔画多变的大小写意,有孩子的涂鸦, 有大学生的习作,也有的来自于国内的画家。龙山瓷,近者悦而尽才, 远者望风而慕。这是章丘龙山的“瓷力”。画家们精深的书造诣与龙山瓷辉 交相映照,各种艺术与龙山瓷碰撞融合,文化在火的淬炼中成为永恒。

龙山瓷,桃花山上开出的灼灼之花,章丘泥土精魂所化。龙山瓷,这是 花儿对根的情意。

作者简介:

李淑芹,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章丘区作协副主席。观照生活,观照心灵。文学与人生同在。

诵读者简介:

宁丽萍,章丘区朗诵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播音员。担任章丘人民广播电台、章丘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20余年,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二十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