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动态信息>当前内容:

突出章丘文化元素 打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

来源:  日期:2017-03-14

作者:翟伯成

近日,刘书记在明水调研时强调:“以泉河街坊镇相连为规划理念,打造具有国际化文化元素的清照历史街区和全球首席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可以说立意高远,高屋建瓴,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为章丘泉水文化品牌的打造指明了方向,为未来的章丘城区核心泉水景观描绘了美好的愿景。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倍感振奋,颇受鼓舞。

泉水是章丘人文的重要载体,是章丘的根脉与灵魂,清澈灵动的泉水,赋予了章丘这座城市优雅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章丘的城市特色和亮丽名片。泉水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泉水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这些都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弥足珍贵的资源。正如一位水利专家所说:“在中国北方一座城市里有一汪清澈的泉水,真是太宝贵了。这泉水资源无论怎样花大力气保护打造,都不为过。”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高点定位,围绕突出泉水特色和打造城市品牌,恢复水乡风貌,还原“泉水人家”,着力打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思路可谓宏大,意义可谓重大。撤市设区让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轻轨接入、山大东移给章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黄金发展期,未来章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打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是一项留给章丘未来的重要文化遗产。

泉水文化生态区如何打造?刘书记也为我们指出了“三大圈层”规划和“五个原则”,即在规划设计上体现“交通上人舟流转、建筑上村舍俨然、产业上农商辉映、生态上稻荷飘香、文化上古今交融的泉水文化特色。”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对未来园区的远景描绘。这五个原则颇有前瞻性,形象具体而可操作性强,十分到位。笔者试图用五句诗来诠释解读一下,不一定恰当:

夹岸人烟舟相间,一笛残阳水上楼。(人舟流转)

绣江村里旧吾家,此日山居隔水涯。(村舍俨然)

商贾云集酒肆里,山明水秀又一村。(农商辉映)

荷花香接稻花香,萧寺来过趁晚凉。(稻荷飘香)

土鼓城西百脉泉,城泉交融几千年。(古今交融)

(其中,第2、4句,分别取自胡予翼、焦式冲的《江村杂咏》和《明水晚景》。最后一句,原诗为康腾蛟的《土鼓城怀古》,笔者稍改了一下。)

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结合园区策划,就标志区的建设谈几点体会。

一、定位高端,彰显文化根脉

就整个园区策划:一是定好位、二是分好区、三是抓住特色,体现章丘特有的文化元素,展示章丘独特的文化魅力。

首先是定好位:即全球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章丘的泉水文化生态区不同于济南,也有别于江南,有其内在的特点和个性。要体现“百脉泉水冠天下”、绣江河“展望荷花三十里”的气魄。有什么样的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园区。所以,要大气,要高起点,最终目标是将该园区打造成为:

1、中国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

要建中国一流的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以泉水自然生态、泉水文化、清照文化、名士文化、铁匠文化乃至商贾文化的展示观光为功能的生态旅游园区,把泉水文化做到极致。要看中国的泉水,请来章丘;要研究泉水,必来章丘。同时建设泉水文化地标,即泉水文化lougou。形象直观,让外地人来到章丘,一眼望去,就会永记心间,直至拍照留念。

2、明清“泉水人家”民俗风情的再现之地。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一部以章丘山水名胜、民风民俗为背景的言情小说。全书用典型的章丘一带方言写成,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部长篇巨著。书中对章丘尤其是明水有着诸多的记载。如在二十六回写道:“这明水镇的地方,若依了数十年先,不敢比得唐虞,断亦不亚于西周的风景。”尤其是第二十三回“绣江县无儇薄俗,明水镇有古淳风”,书中还有大量描述明水风土人情的史料,可以说是一部章丘风俗史。要把《醒》书描绘的部分生活场景再现,一条明清古街,就是一个电影拍摄基地。还可举办《醒世姻缘传》的国际学术研究会议,扩大其影响。

3、词宗、藕神(荷花神)的朝圣之地。

李清照乃千年才出一才女,被誉为一代词宗。到了明清时,文人墨客对李清照更是倾倒备至,他们推戴易安居士——李清照为藕神(亦名荷花神),甚至在书香宅院、泉畔寺庙里亦挂有李易安的肖像。如在大明湖北岸,原铁公祠的西边,就有一个藕神祠,供奉的就是藕神李易安,一时还香火兴旺。详见《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

4、世界泉水文化展示、汇集和研究基地。

筹建泉水文化博物馆、泉水民俗展示馆,利用这一平台,举办泉水水文地质研究、泉水与茶文化研究、饮水健康与养生文化研究等等,还可举办泉水文化节、泉水文化研究与保护论坛。

可借助大型文化演出,运用泉水、现代化的声光电打造大型实景演出活动,把泉水文化做大做强。

5、展示章丘传统文化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

筹建泉水文化展览馆、名人馆、儒学儒商文化馆(老四中)、廉复纪念馆,以及泉水民俗展示馆,展示泉水民俗以及孟氏商人的经商习俗文化等。把章丘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如五音戏、芯子、黑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6、小桥流水、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的典范之地。

泉流成河、又汇成湖,并与村舍古城相依共生。通过打造古街古巷、修葺柳塘茅舍,规划小桥流水、移进“泉水人家”,把“泉水经济”做活,同时把古今文化交融的典型民居四合院文化做深,讲好泉水故事。

7、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包括有关泉水的电影、动漫、音像,以及新兴传媒、视觉艺术、泉水文化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大型雕塑、古代服装设计表演等。

二、合理分区,设计独辟蹊径

有了目标方向,怎样破题?这就需要深挖章丘的泉水文化史料,分好区,抓住特色。我想按照步行、舟行、骑行三大圈层的规划建设要求,可分一镇、三区、五馆、七街巷、十二作坊。三大片区成品字结构、五馆点缀其间、七街巷顺河道延展、十二作坊布局两边,打造完整的泉水文化、民俗文化园区。整个泉河街坊,在老城区一带,历史上曾经叫“西泉镇”,今可沿用其名。概括说来:

一镇,即“西泉镇”

过去的西泉镇甚小,今仅借其名。小镇曾有圩子墙,有峨麓圩门、瞻胡圩门、望海圩门、临江圩门等,城内有望齐楼、观音阁、儒学馆、进士牌坊、玄武庙,还有李、康、韩姓家祠;城外有魁星阁楼、文昌阁、鲁班祠、道观大庙、还有十分有名的叮当桥、天帝庙、财神庙、康大猷建的南园、北园及南湾等。(另文再续)

三区包括:

一区是以百脉泉公园为中心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重点是“百脉寒泉”、“清照故里”、“龙泉古刹”、“绣水人家”、“望族故乡”、“水乡记忆”、“老街体验”、“漪园幽巷”、“商埠悠闲”、“土鼓城古韵”等。

土鼓城,初建于西汉。曾几经兴废,至北齐天保七年废而入卫国县。《水经注》记载:“济水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今土鼓县治(土鼓城)在今明水街道办绣水村东北。

漪园,即明代康迪吉建的“漪漪园”,为章丘四大名园,当时在全国也颇有名气。

二区是以绣江河为延伸打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

重点是“绣江春涨”、“千年步道”、“水磨古韵”、“绣江高阁”、“诗词文苑”、“柳岸闻莺”、“泉水禅修”、“芹藻若绣”、“曲水流觞”、“芦荻烟波”“绣江(惠)长渠”、“泉水地标”等。此区要把著名的绣江水磨原汁原味的恢复起来,挖掘明代正德年间“周八缸”建十八盘水磨的历史,还原民间做香的工艺流程,再现“一天春卷千堆雪,三月晴轰两岸雷”的景致。

三区是以眼明泉北延(赭山片区)打造稻荷飘香田园风光的休闲体验区。

重点是“眼明堂庙”、“西泉古桥””、“磨香人家”、“稻荷飘香”、“水乡烟雨”、“溪水湛汪”、“西山龙影”等。从文史角度看,“十二芹沟”颇有名气,史书多有记载,沿岸古迹甚多,可谓“一水连数景”。北部赭山,又名柳将军山,有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领袖柳下跖的遗迹。可在此建望海楼,作为绣江阁的靠山。同时建设廉复纪念馆。该区重在体验,要有“荷花香接稻花香”的远景、有“活水波恬缓缓流”的近景、也要有“坐对夕阳归去晚”的意境。

西山龙影为章丘第十三景,在眼明泉,湖湾水面蜿蜒曲折、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尤其西岸的山崖高出湾底数米,与湖湾南面的西山延绵相接,向北一直延伸出三里之外。每到日头西斜、夕阳晚照,西山和塘子崖连为一体,在明镜似的湖湾中就会出现一道奇观妙景。它象一条长长的龙影,龙首为西山、龙背为塘子崖,弯弯曲曲、起起伏伏,随着湖水的流动,在水中晃晃悠悠、活灵活现,由于水雾蒸腾,水中的龙影如梦如幻、妙不可言,故有“西山龙影”的景致。

五馆:包括李清照纪念馆、泉水文化展览馆、名人馆、儒学儒商文化馆(老四中)、廉复纪念馆。设计按照“五行学说”分五色设计布展。

儒学儒商文化馆以老四中部分校舍为基础,展示章丘的科举文化及四中的发展史,保留四中品牌。同时展示孟氏儒商文化,孟氏祥字号(历史上称祥帮)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商业劲旅,其发展史折射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它的兴起,是中国民族工商业萌芽壮大的一个标志,是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发展的一个综合反映。它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作为近代儒商代表的孟洛川,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贾而好儒,融儒于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馆以儒学、儒商文化为载体,可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学术研讨等活动。

七街巷:包括明清古道、山明水秀街、仁义街、马局街、莲花街、落鹰街、水磨河崖街(胡同)。这些都是老城区的古街巷名,可继续沿用。设计按照“北斗七星格局”设计。

十二作坊:包括水磨坊、油坊、估衣坊、酿酒作坊、国医堂(坊)、香炉坊、峨嵋书画行(坊)、明水酱菜坊、茶坊、铁匠铺(坊)、杂货行坊、租赁坊。设计按照十二时辰以次布局。

其他街巷、胡同,还有梆子戏园、汇泉精舍等,建戏台,点缀其间。

三区、五馆、七街巷、十二作坊皆以舟楫相连,相互贯通,体现步行、舟行、骑行三大圈层的规划。除廉复纪念馆外,其他馆和作坊皆可在古城(古镇)内,合理规划河流、道路,建四城门、四牌坊。李、康、韩姓家祠按原址修建。实施灯光亮化工程,增加夜休闲元素,打造具有临泉、临水特色的酒肆街、购物街和民俗街。让人慢游古街古巷、深游泉水云烟,再现“塘外垂垂柳拂烟,渔家竹里有流泉”的水乡风情和田园生活。

三、抓住特色,体现章丘泉水魅力

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打造泉水文化景区,再现“泉水人家”的原生态风貌很重要。不能让泉水文化藏在史书里,要外化,要让深厚的泉水文化有可视性、可感性,使之有温度;更要让这种泉水文化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触之脉脉有温情。这就要深入挖掘,征集整理有关泉水文化的逸闻趣事、诗文典故,讲好泉水故事;推进泉水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社会。章丘泉水文化不同于济南,章丘泉水文化也不亚于济南,甚至更有特色,更有文化魅力。比如章丘历代文人咏泉的诗词歌赋、稻荷飘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泉水特产等等,是其他泉水景区所不具备的。仅《醒世姻缘传》就有许多描述明水自然风光、乡土人文的史料。如第二十四回这样描绘明水的光景:“四面山屏,烟雾里翠浓欲滴。时物换,景色相随,浅红深碧。涧水几条寒似玉,晶帘一片尘凡隔。古今来总汇白云湖,流不息。屋鱼鳞,人蚁迹。事不烦,境常寂。遍桑麻禾黍,临渊鲤鲫。胥吏追呼门不扰,老翁华发无徭役。听松涛鸟语读书声,尽耕织。”此外,从不同的季节对之描摹,其中《满江红》词一阕,就恰当地描述了明水春天的景象:“夭桃蕊嫩,柳扬轻风摇浅碧。草侵天,千林莺啭,满山红白。寒食清明旋过了,稻畦抢种藏鸦麦。刚昨宵雨过,趁初睛,晒鸫爽。晓耕夫,遍垅陌。春磕女,行似织。遇上巳赛社,少长咸集。前后东西都坐了,野翁没个来争席。直吃得大家头重脚跟高,忘主客。”翠柳摇风,莺歌燕语,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男耕女织,淳朴的民俗,可窥见一斑。又一首《满江红》则描绘了明水的明媚金秋:“黄叶丹枫,满平山万千紫绿。映湖光玻璃一片,落霞孤鹜。沆瀣天风驱剩暑,涟漪霜月清于浴。直告成,万宝美田畴,秋税足。篱落下,丛丛菊。困窖内,陈陈粟。看当前场圃,又登新谷。鱼蟹肥甜刚稻熟,床头新酒才堪漉。遇宾朋友醉始方休,讴野曲。”收获的金秋,一片繁忙和喜悦跃然纸上。

这些都是章丘的文化特色,是规划、打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首先要考虑的。

(作者系章丘区政协文史办主任、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