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社会宣传 > 群众活动

同谱“敢闯新路”曲,共唱“文化章丘”歌!

来源:社宣科  日期:2019-03-04

文博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关志鸥,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峰等省、市领导在济南展区听取章丘文旅项目介绍,或到章丘展区参观指导。

文博会上,章丘被授予第三届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区);齐鲁电竞小镇成功落户章丘。

文博会上,明水古城、绣源河华侨城、绣惠古城等重大文旅项目亮相,游客纷纷点赞;新时代闯关东精神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体验基地激发着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培育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乘着山东第七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东风,章丘展区游客量近30万人次,文旅名城建设成果、文化产业发展成果花开锦绣、香飘齐鲁。

【以文旅大项目提速新旧动能转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产业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特殊意义。撤市设区以来,章丘吮吸着千年古县的深厚底蕴,浸润着多元文化的灵动风采,融汇了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新时代闯关东精神,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在聚力打造文旅名城进程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在撤市设区新时代背景下,打造文旅名城在“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框架中赋予了新的使命。

全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态度,组建文旅集团,加大政策落实、加强推介招商、深化一次办成、搭建文化产品展示平台,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产城融合为路径,文旅名城建设成果丰硕:与乌镇陈向宏团队成功牵手,在百脉泉畔打造明水古城,以百脉泉、眼明泉“两泉贯通”为核心,绣源河、绣江河“两河汇流”为拓展,打造“交通上人舟流转、建筑上村舍俨然、生态上稻荷飘香、产业上农商辉映、文化上古今交融”的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与深圳华侨城成功合作,在绣源河畔打造现代新城,突出“一河一带六板块”思路,以绣源河—都市文旅风景河为主轴,以南起济临高铁章丘南站、北至济青高铁章丘北站的40里绣源河滨河发展带为两翼,打造温泉旅居板块、站前西部板块、湖畔生活板块、都市核心板块、科创休闲板块、主题游乐板块等六大功能板块,与坐落于此的山东大学,以及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艺术馆群交相辉映,绣源河片区必将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以滨水为特色的综合旅游度假区;与中铁建工合作,借助济青高铁章丘北站交通优势,在绣惠打造绣惠古城,深挖绣惠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展现悠久历史风貌,成为章丘文旅名城建设的又一亮点……

章丘,正以文旅大项目的快速兴起,奏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的雄浑乐章。

【以产城大融合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龙山黑陶、章丘铁锅、白云湖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一系列文化产业备受游客关注。随着全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文化产业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创意与创新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目前,全区专利授权数为1100多项,文化及相关产业专利授权数为近300项。文创空间、文化旅游、影城影院、书城书吧、文化创意设计等新业态、创意项目蓬勃兴起,极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结构和市场供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文化产业是一座城市的内生动力。章丘依托天然的生态禀赋,全力突破“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区,让文化产业在文旅项目中大放异彩。

山,即章丘国家森林公园大胡山风景区。整合大胡山周边资源,突出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挖掘,恢复文化古迹、历史民俗、传统建筑,打造夜间山水文化画卷,构建城市精神家园新地标;围绕山脚观景游乐、山间探幽健身、山顶悟古养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高端山居民宿和运动康养社区,开展全国性的户外运动和文创活动,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泉,即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精心实施明水古城起步区建设,同步策划以李清照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形成内外并进的引爆点;整合推进赭山公园建设,建设藏书塔、中麓书院和绸带公园,改造用好工业遗址,引进高端国际学校和医疗机构,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共生城。

河,即绣源河40 里风貌带。承接山大、山财大溢出效应,突破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新创意经济,打造纵贯南北两大高铁枢纽的综合交通轴、滨河景观带、高端产业增长极。以华侨城项目为引爆点,开工城市展示中心、玛雅水乐园等项目,推进自然之城项目,建设省自然博物馆等馆群。以济青高铁开通为契机,启动绣惠古城规划建设,梳理修复古城元素,推进驻地有机更新,让“千年古县”传承文脉、绽放新颜。

湖,即白云湖、东湖水库、白云水库“三湖湿地”。完善原生态景观和生态化设施,有序发展科普体验、水上运动、生态旅游、田园颐养项目,打造我区对接北跨、承接功能的最美风景区和发展隆起带。

城,即济东产业新城。坚持西部现代服务业、东部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打造生机勃勃、生态优美、生活完善的济东产业新城。

如今,章丘文化产业呈现出体系不断完善、业态日益丰富、动力持续加强、市场有效拓展、主体多元融合的良好态势。

【以文化大繁荣提高人们文化获得感】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章丘坚持把弘扬闯关东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技艺作为延续精神命脉、坚定文化自信的载体,打造新时代闯关东精神教育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体验基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精神文化品牌。

深挖龙山黑陶、古琴斫制技艺、章丘李良根艺、白云湖芦苇画、锣镲定音技艺、济南友谊传统工艺葫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据悉,章丘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山东省级非遗项目8项;济南市级非遗项目29项;章丘区级非遗项目63项。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济南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项。如果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技艺坚定了文化自信,那么加快文艺创作就推进了文化繁荣。

章丘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重要原则,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章丘的文化、故事、人物为蓝本,深入开展以“百家媒体看章丘、百名作家写章丘、百名书画家绘章丘、百首歌曲唱章丘,百家庄户剧团颂章丘、百名摄影家拍章丘”为主体的文艺“六百”工程,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文艺创新,提升了文艺原创力。